今天市场没有迎来神奇两点半,全天没有一点像样的反弹,两市超4000只股票下跌。上证指数收盘跌2.61%,深证成指跌3.08%,创业板指跌3.56%。大家都在寻找这轮下跌的诱因,今天让我们从市场参与者的层面来看一看。1月中下旬的那次下跌中,市场就有传言“量化集体平仓致市场下跌”,当时市场某家大型量化私募公告辟谣,并称将拿出3.5亿元自购旗下A股市场权益产品。目前市场主流的私募量化交易标的主要集中在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,对比近期和1月底的那波下跌,规模指数中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跌幅和波动是要小于上证50和沪深300的,所以这一轮的下跌可能并非主要由其导致的。前两天不少投资者把市场下跌的矛头对准了去年下半年爆火的“雪球”结构产品,吓得雪球网站又连发了四篇声明,表示这玩意儿跟我没关系啊。为什么要说“又”,因为其实人家去年就发过声明了,只不过最近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又把锅盖到了它头上。╮(╯▽╰)╭关于雪球产品是什么,这里就不多废话了,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雪球那篇说明文。根据中信证券的估算,2021年末股指类雪球产品的存续规模约在1000-2000亿元之间(主要挂钩中证500指数),需要注意的是,这么大规模产品的起息日并非在同一天,而是分布在不同的时间点,也就是说即使发生极端敲入情况,也不是所有产品会一起卖出股票。
截至今天收盘,中证500指数的年内跌幅是14.07%,即使从去年9月15日最高的收盘价7592.31点算起,跌幅是16.71%,而大多数雪球结构产品的敲入线在20-30%左右,即中证500指数下跌超过20-30%才会触发卖出交易。在挂钩指数下跌的过程中(未达敲入点前),雪球产品甚至会不断建仓买入,为市场“接盘”。
不同于公募基金产品,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通常会设有预警线、止损线,通常是0.8和0.7,通常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两线的设置会略高。也就说,产品净值跌破0.8元之后就得被动减仓,维持一个相对低的仓位,而一旦净值跌到0.7以下则需要被动卖出全部持仓,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。
中信证券统计了年初单位净值在1元以上,但截至3月9日已低于0.8元/0.7元的私募产品数量,分别占总体数量的0.9%和0.3%,3月9日净值介于0.8-0.85元的产品减仓压力最大,但也仅占总体数量的0.8%,数量占比虽然不如规模占比,但也能够反映私募行业整体清盘压力并不大。
2月份新发权益类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大约在140亿元左右,3月份至今权益类新发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150亿元了,相比上个月的情况有所好转。根据国金证券对公募基金的仓位测算,上周股票型基金的整体仓位上升了0.11%,混合型基金的整体仓位下降了0.12%。长江证券估算的基金仓位较上周持平,属于比较正常的变动范围。此外,3月份以来,股债双双进行调整,今年以来偏债混合基金指数跌幅已经超过3%,这其中主要就是我们常听说的“固收+”产品,尽管相比偏股型基金的跌幅已经算是毛毛雨了,但是相对于大家对于“固收+”产品稳稳的幸福的认知,已经是非常大的调整了。
同时,银行理财子公司的“理财产品”已经有超过500只净值跌破了1,上一次出现这么大面积破1的情况还要追溯到去年10月份和前年6月份。
尽管这类产品的股票持仓比例不高,但是由于其整体规模比较庞大,尤其是去年A股市场整体赚钱效应比较差的背景下,不少资金退而求其次的追求稳健,到这类产品中去避险,导致会有一定的赎回压力,进而触发被动卖出股票的交易。不过,这部分产品的投资者大部分是通过传统银行渠道进来的,以我个人经验来看,银行的渠道整体还是能稳住投资者,不会有太多的净赎回量。
大毛和二毛冲突爆发后不久,西方开始了针对大毛的一系列骚操作:比如,直接冻结和没(QIANG)收(JIE)大毛的资产,连宣称“永久中立”的瑞士都加入了“制裁”的队伍;
此后,北向资金呈现持续性净流出态势,3月份以来已经累计净流出了485亿元。
下午有一个说法在市场上流传,将A股和港股的这轮下跌跟大毛联系了起来。目前看来,外资的出逃可能是这轮急跌的主要诱因。这种跌法,其实已经很难用基本面的逻辑去解释了。当然了,资金现在因为什么原因跑步离场了,未来的某个时间,也可能会因为相同的原因再次进场,已经跌成这样了,在这个时间再把筹码交出去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,除非你有十足的信心在更低的位置把筹码接回来,好好工作吧。
附最新市场温度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