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市场又在对三年期产品反思了。
这主要源于大批顶流基金经理的三年期产品,表现并不如愿。
如坤坤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,20年6月成立,但成立至今涨幅仅0.94%。
有客户直言,真不该买三年期,21年跑都跑不出来,又回去了。
还有客户吐槽,我已经做好了明年到期亏损的心理准备。
但我想说,亏钱的锅三年期不背。
我们都听过,基金持有时间越长,则实现正收益的概率越高。《漫步华尔街》的作者伯顿·马尔基尔,统计了1950年到2013年,投资普通股的年收益范围:如果只持有1年,收益率可能超过52%,但亏损率也可能达到37%。很显然,在任何一年中都不能保证可以获得相当好的收益率。但是把投资周期拉长到3-5年,年化收益波动范围缩小为-2.36%到23.92%之间,亏损的概率极低。天风证券统计了2005年以来在任意时点开始持有股票和基金指数的收益率,并统计了不同持有期的平均收益率和获得正收益的概率。
数据证明,不同持有期内,基金指数获得了稳定的正收益,且随着持有期的延长,获得正收益的值和概率也都是在逐步提升的,远高于股票指数。当持有周期超过8年,几乎百分之百可以获得较高的正收益。国内率先推出3年期基金的原东证资管董事长、现睿远基金总经理陈光明也分享过更直观的数据:
东方红有一支30亿的封闭式基金,其盈利的绝对金额、超过了一支100亿的开放式基金。
因为100亿那支基金,一直有投资者退出,赚了10%卖掉了,赚了20%卖掉了,极少的人能赚到几倍。
还有一个例子,陈光明自己管理的一支基金,在他离开的时候,赚了9倍,但是规模没有增长,这意味着什么?
这说明有很多投资者,大部分是挣了一点就走了,特别是在1倍以内就赎回了,留下来的是极少数。
我们的关注焦点不应放在基金是否设置了封闭期,而是基金经理是否优秀。不同基金经理之间的收益差异,不只有10%,30%不多,50%也不夸张。所以,当我们思考封闭流动性是否是风险时,选错基金可能是更大的风险。当然,3年期产品也不是完美的,最大的风险在于基金经理的中途离职。农银海棠三年定开成立于2019年4月16日,3年封闭期还没过,就换了2任基金经理。第一任基金经理付娟,管理了1年又1个月,然后跳槽到了申万菱信基金,目前担任权益投资总监。第二任基金经理赵诣,管了1年又9个月,最近刚刚离职。第三任基金经理谷超,担任基金经理不足1年,公开信息较少。两任基金经理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,付娟任内涨幅44.75%,赵诣任内涨幅131.33%。该基金成立至今涨幅242.27%,可能是不少人买进的第一只涨幅翻了2倍的基金。1、选择整体投研实力强劲的基金公司,即便基金经理离职了,也会有强有力的基金经理接手。2、选择基金经理大比例跟投的基金公司,如赵枫发行睿远均衡价值三年跟投了3000万。近两年,百亿基金经理发了不少封闭期产品,但与他们自己的开放式基金相比并无绝对优势。在管理满一年的百亿基金经理中,大部分封闭基金甚至跑输了开放基金。1、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封闭基金成立时间晚于开放基金,如果策略相近,再加上规模的限制,持仓与开放基金趋同,客观上会推动开放基金的净值上涨;2、大部分封闭基金不满3年,且目前处于熊市,基金经理基于更长期的维度,可能更侧重于逆向和坚守,造成回撤偏大。产品业绩差异正是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,尤其是在近因效应之下,买了封闭期产品的基民,心里更是不好受。现在来说,这批基金发在19/20年的相对高位,确实还需要让时间来验证。三年期产品在锁定基金收益上,做得比开放基金更好,但肯定不适合所有人。大部分人买基金不赚钱,还是在于管不住手,且不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。这2年谈长期主义的高瓴资本表现一般,谈时间的玫瑰的但斌也大幅减仓了,价值投资已经变成了亏损的遮羞布。可这2年业绩不错的丘栋荣、林英睿和姜诚,他们一样谈价值投资,一样谈时间的复利效应。去年跑赢标普500的巴菲特,更是价值投资的祖师爷。丘栋荣在19、20年压力也很大,但他的动作并没有变形,一直坚持PB-ROE的低估值投资策略,终于在2021年迎来了春天。市场80%的时间都是无效的,只有20%的时间在上涨。没有耐心和延迟满足感的人,我觉得不仅买基金赚不了钱,在哪都享受不到复利的红利吧。